后端
代码注重质量,规范让世界更加美好
检查代码是否存在格式问题,以及格式化代码。
实体类尽量不要复用,相关业务都创建相应的业务实体,解耦合,不要想着偷懒
一开始接触的是dao,但其实这是一个泛的概念,它泛指数据库层,其下就可以命名为DO类(和下方谈及的BO类同义),我认为实体类(entity)指代的更广,泛指所有的实体类
它可以对应一个entity包,包下放置和数据库相关的所有实体类(entity),包括:业务实体BO/数据库实体DO、前端模型VO、数据传输对象DTO
有一件应该也不能忽视的习惯,那就是先写Demo
也就是说使用新技术、新方案的时候,引入依赖包整合之后先别急着去写业务代码,先去写个demo,emm可以当成单元测试吧
就是先写个示例看看是否整合成功了,环境是否有了?是否能实现我想要的效果?比如说FFmpeg转码,那我随便导入一个小视频,看看是否能正常转换各种编码,能才继续开始写业务逻辑
代码的开放性(Open/Closed Principle,OCP)是SOLID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,它是由Robert C. Martin(又称Uncle Bob)提出的。这个原则的核心思想是软件实体(类、模块、函数等)应该对扩展开放,对修改封闭。
具体来说,这意味着你应当能够扩展一个实体的行为,而不是修改它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当你在不修改已有代码的情况下添加新功能时,你不会引入新的错误或破坏现有的功能。
一些符合开闭性原则的做法,例如:
记录分支的管理方式,一个标准的参考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而且下方图示,其实遗漏了一个中间分支的存在,也就是dev“开发分支”
项目大致的一个Git版控流程基础版本:

关于分支的命名和含义:
可参考的项目分支管理结构:
每类分支是个文件夹下面按版本号再拆分,版本号下面是具体的feature

版本命名规则:
版本格式:v(小写)主版本号.次版本号.修订号,版本号递增规则如下:
从v1.0到v2.0:产品有一些质的飞跃;
从v2.0到v2.1:产品有大的变动,但没有质的飞跃;
从v2.1到v2.1.1:产品有变动,但没有大的变动;例如修复了线上某个bug。
标签命名规则:
每次发布生产(master),都需要为master打一个tag,方便线上回滚,tag命名与版本迭代保持一致。
git tag -a v1.0 -m "v1.0需求开发"